为什么滴滴和自如这种公司没有价值观?

2018-09-06 17:28

4.png


这几天看了很多讨论滴滴自如的文章,大家都提到了“价值观”这三个字。恰好这和我的工作有点关联,所以也来聊一聊,为什么滴滴自如这样的公司没有价值观
首先,什么是企业的价值观?用一句话来说,价值观是一家公司对内对外的做事行为准则。
无论是公司的底层,中层还是高层,无论是对客户,对员工,还是对合作伙伴,价值观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动纲领,教你如何代表公司的形象,来与不同的对象互动和沟通。
这是一个从长远来看,对企业非常重要的东西。它代表一种精神传承,而不仅是写在员工手册里的文字。越是百年长青的企业,价值观的作用越大。
而一个公司在初创时期,是不需要价值观的。虽然这话有点不好听,但事实就是这样。
因为在这个阶段,“价值观”并不能帮公司活下去。
我曾写过一篇文章,来探讨“战略性放弃”的做法。巧的是,那篇文章同样提到了滴滴在初创阶段,为了让公司活下去,“战略性放弃”掉了很多东西。
比起抢占市场,获得持续的资金注入,或者打击竞争对手这些更迫在眉睫的目标,树立“价值观”是一个在短期内看不见回报的事情。
它既不能帮助公司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,也不能在市场上建立壁垒。而产品,服务,公关,营销这些都是能实打实看到效果,换成回报,计算成KPI 的东西。
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日后发展壮大的企业,在创业初期都带有“原罪”的原因。比如打色情擦边球的广告,毫无道德底线的竞争手段,对各种违规行为的默许等等。
因为如果他们始终在“价值观”的边界里做事,很难获得高速成长。只有剑走偏锋,出其不意,敢于“冒险”,才有可能弯道超车。
这里既有市场不成熟不规范的原因,也是创业者急功近利心态的表现。
很多批判滴滴和自如的文章,都引用了海因里希法则。这是由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关于安全事故的规律,即:
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,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,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。
简单来说,一起严重的事故,背后大约已经发生过329次较轻的事故。这个1:329 的概率如果放在初创企业身上,发生一次就彻底完蛋了。
所以能够挺过初创期的,基本上都是没出过大事的。这一点初创公司有着天然优势。因为市场规模不大,样本基数小,可控性也就相对较高。
可随着公司的壮大,一定会发生两个变化。第一个变化叫:
量变引起质变。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。我写一篇文章得到了50个读者评论,我花一个小时就可以一一回复完毕。但假如得到了500个评论,那么我可能需要花一天才能处理完。可是,假如是5000个评论呢?这时我就会考虑请一位助手了。
滴滴同样如此。
很多人诟病滴滴的客服在出事时不作为,比机器人还冷漠,那是因为这些客服都是外包出去的,这些人并没有直接处理事件的权限。他们需要经过层层上报,得到滴滴的批准才行,这当然就错过了抢救生命的最佳时机。
促使滴滴这么去做的,就是量变引起质变。
如果滴滴的日订单量只有几百几千单,自有客服体系尚能应付得过来,信息传达也会比较通畅。我在滴滴刚出来不久时就使用过一次投诉功能,不到两分钟就能立马解决。
可一旦日订单量到达千万级别,它一定会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来维持客服体系的运转。此时就会采取精细分工的策略,将客服全部交由外包公司处理。这在日常经营上无可厚非,但在处理紧急事情的时候却显露出弊端。
当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如何用更便宜的价格来服务用户时,没有人会去想如何用成本更高但却更有效的方法来保护用户。哪怕只是开一个简单的客服极速通道,直达滴滴的安全管理层。

3.png



自如也是一样。
敢在装修一周时间不到,就把充满甲醛的新房出租给客户,同样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。只不过这个“量变”来源于自如对市场扩张近乎贪婪的渴求。
众所周知,自如的租房模式属于“重资产”模式。它先以低价收回房东的房子,然后重新装修再出租出去。这种当“二房东”的方式依赖大量的现金流注入,因此资金的回笼周转是重要的指标。
一周就把房子出租出去,和搁置半年再出租出去,这中间的差别足以让自如再多收好几套房子进来。
滴滴和自如,在面临极速扩张所产生的问题时,不约而同选择了资本上“更有效率”的方法。而这个思维,从创始之初就植根在他们的基因里。
在过去,信仰“效率”让他们快速甩开竞争对手,建立市场壁垒;可现在,为了维持“效率”,这些公司不惜罔顾人命,自私冷血。
用句俗话来说,步子跑得太快,灵魂没有跟上。
第二个变化,是公司管理层意志的改变。
任何一家公司,从初创到成熟,甚至到最后成为市场老大,这个过程中创始人的决策权是越来越小的,这一点从摩拜和OFO身上就可窥见一斑。
因为不断的融资会导致创始团队的股份被稀释,随着后面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声音也会越来越多。
很多人以为还是创始人程维在执掌滴滴,然而来自高盛的柳青早已接过大旗。表面上两人互相支持,实际上滴滴的重要部门已经全部在柳青手上。
高盛是什么公司呢?著名投资银行。一个成天和钱打交道的公司出来的人,你觉得会是怎样的行事风格?
不仅如此,滴滴内部越来越多来自咨询和投行的人占据了关键岗位。前不久滴滴还在厦门成立了两家股权投资公司。这家以“美好出行”为使命的公司,正越来越像一个金融公司。

2.png


而自如在经过了7年的急速狂奔后,已经手握40亿元融资,管理房源超过70万间。这些成绩无疑是亮眼的,但随着不断的资本注入,自如的管理层开始越来越强调“运营效率”,其CEO曾说过这样一段话:
“假如有一个1万套房子的社区,每套房子100平米,就是100万平米的物业。我一个星期就能把这1万套房源全部接到自如的网站上,把保洁、维修、搬家、管家服务全部配齐,再花一个月时间全部租出去。”
这在商业上是个非常“sexy” 的模型,但这“1个月”背后所付出的生命的代价,是没有被计算进来的。
当一个公司把投资回报、资金周转、商业效率这些词成天摆在台面上,那它就离人性越来越远。即使口号喊得再动听,广告做得再感人,都改变不了它的本质。
而当一家公司变成全部以资本的意志来驱动时,使命感,价值观这些东西自然就被抛诸脑后,成为员工开大会时喊的口号,成为张贴在会议室里的大字报,成为树立在公司门口雕像上的刻字。
仅此而已。
所以回到这篇文章的问题,为什么滴滴和自如这样的公司没有“价值观”?
因为这些公司的掌舵人们,从骨子里就没有认可过“价值观”存在的价值。他们也丝毫没有想过把公司做成百年长青的企业。
无论是从创业之初,还是一路疯狂成长,到最后成为市场老大,在他们看来,这个过程里“价值观”没有发挥哪怕一丁点作用。
它不能被量化,无法被评估,也计算不出回报,只有在公司出现重大危机时成为亡羊补牢的借口。等到风头过去,大家该干嘛干嘛。
当你信奉一些东西的时候,势必也会抛弃一些东西。
知乎上一篇“我为什么从滴滴离职”的回答是这么写的:

1.png


分享给小伙伴们:

相关文章

QQ技术网,腾昌文化传媒旗下,国内顶级QQ网络门户网站。

Copyright (C) www.qqjishu.cc, All Rights Reserved.

QQ技术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