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中伏温度有多高 2017中伏天气怎么样

2017-07-24 21:15

一般情况下,中伏是在每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,也就是在每年7月底8月初的时候,这个时候会频繁出现高温天气,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。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!

2017中伏温度有多高 2017中伏天气怎么样

中伏的温度一般是多少度

35度以上高温常侵袭。

今天起进入伏天。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这次三伏一开始,我国就遭遇了今年以来范围最广、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,比如吐鲁番就出现了49℃高温,打破最高气温极值纪录。气象部门预计,明日全国高温面积可达364万平方公里,将覆盖21个省(区、市)。更讨厌的是今年三伏是“大号”的三伏,时间长达40天,后面的日子里,还有我们热的。

今年入伏后的天气可谓相当“应景”。气象部门认为,未来十天,我国中东部地区将遭遇今年来范围最广、强度最大的高温天气。

其中,13日至17日为高温天气最强时段。其间,新疆北部、内蒙古中西部、西北地区东部、华北、黄淮北部等地将持续出现35~38℃的高温天气,局部可达40℃左右。江淮、江南大部、华南东部也将出现4~6天的持续高温闷热天气,其中江南东部高温可持续7~9天。

2017中伏温度有多高 2017中伏天气怎么样

中伏天气怎么样长江中下游炎热少雨

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,如苏、浙、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,滴雨似黄金。有“小暑雨如银,大暑雨如金”,“伏里多雨,囤里多米”,“伏天雨丰,粮丰棉丰”,“伏不受旱,一亩增一担”的说法。恰如左河水诗云:“日盛三伏暑气熏,坐闲烦静在蝇蚊。纵逢战鼓云中起,箭射荷塘若洒金。”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,则预示以后雨水多。农谚有“大暑有雨多雨,秋水足;大暑无雨少雨,吃水愁”的说法。

高温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条件,伏旱区持续的大范围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地洪涝。除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防旱外,陕甘宁、西南地区东部、特别是四川东部、重庆等地也要防旱。实际上,伏旱并非年年都有,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,位置偏南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两场台风降雨或时不时有些雷阵雨,就不会出现大范围伏旱。

华南西部雨水雷暴频繁

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,但雨水却最丰沛、雷暴最常见,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。这里有谚语说:“东闪无半滴,西闪走不及”。意谓在夏天午后,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,雨不会下到这里,若闪电在西方,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,要想躲避都来不及。

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 35℃~40℃热浪侵袭

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,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,35℃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,40℃的酷热也不鲜见。著名的三大火炉:南京、武汉、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。比“三大火炉”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,如安庆、九江等。每年最热的地方也不相同。2003年6~8月的最热城市是福州、杭州、长沙和南昌。当然最热的“火炉”,要属新疆的“火焰山”——吐鲁番。大暑前后,下午的气温常在40℃以上。旅居新疆的清代诗人肖雄在他的《西疆杂述》诗集中写到“试将面饼贴之砖壁,少顷烙熟,烈日可畏。”由此可见,“火焰山”的美称的确名不虚传。

2017中伏温度有多高 2017中伏天气怎么样

中伏注意事项1、饮食要清淡

三伏天一定不要吃得太油腻,饮食应以清淡平和为主。因为含脂肪多的食物,不但抑制胃酸分泌,而且刺激胃产生一种抑制自身蠕动的“胃泌素”,使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,这样就会感到腹胀,不思饮食,而且由于三伏天体内水分蒸发过多,消化液分泌大为减少,加之睡眠不足和夏天喜食寒冷食物等因素,胃肠消化功能减弱,如果再进食油腻食物,势必加重胃肠负担,影响消化。因此,根据夏季特点,应选择清淡、爽口、易于消化的食物。

2、热天宜清补

在饮食滋补方面,以清补、健脾、祛暑化湿为原则。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,而应选食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,诸如鸭肉、鹅肉、鲫鱼、瘦猪肉、豆类、薏米仁、百合等,经合理烹调可做成多种美味佳肴,不仅能增进食欲、加强营养,还可消暑健身。此外,亦可做一些绿豆粥、扁豆粥、荷叶粥等,它们都有一定的驱暑生津功效。

3、切忌“贪凉”

夏季气候多雨而潮湿,湿浊寒凉之气易损伤脾之阳气,容易产生脘腹胀痛,食少倦怠,肢倦乏力,泄泻,水肿等症状。在此气候条件下,若饮食寒凉无度,易造成夏季胃肠疾病的高发。因此,夏季勿贪饮冰寒之食,以免造成寒湿困脾。夏季高发的急性肠胃炎多为细菌性肠胃炎,夏天食物易腐烂,而人们喜欢食用生冷食物,造成细菌感染为患病主因。从此角度分析,大家也应注重饮食卫生,勿过度“贪凉”。

4、多吃些消暑食品

有些食品可以减少体内积热,像西瓜、绿豆、山楂等,不但营养丰富,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,而且还能止渴、利尿、祛毒、散热、开胃,是夏季预防中暑的佳品。

分享给小伙伴们:
本文标签: 2017, 中伏, 温度, 多高, 天气, 怎么样

相关文章

QQ技术网,腾昌文化传媒旗下,国内顶级QQ网络门户网站。

Copyright (C) www.qqjishu.cc, All Rights Reserved.

QQ技术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01号